须警刑事惕的创业者必雷区七大
最近几年,从ChatGPT到Midjourney,再到妙鸭相机,AI生成内容(AIGC)技术让整个互联网都在沸腾。作为一个处理过众多科技公司法律纠纷的律师,我常看到创业者们满怀激情地投入这片蓝海,却往往忽视了水下暗藏的刑事法律风险。 记得有个创业团队兴致勃勃地问我:"既然ChatGPT在国内用不了,我们能不能做个中转服务器收费提供服务?"这个想法看似聪明,实则危险。根据《刑法》第225条,这种行为很可能踩到非法经营罪的红线。现实中,非法经营的认定范围比想象中要广得多——32个司法解释文件,32种具体情形,让人防不胜防。 AI需要"投喂"海量数据才能变得更聪明。但去年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:某AI写作软件因为未经授权使用了数万篇新闻报道,最终被判侵犯著作权罪。切记,只要满足违法所得3万、非法经营额5万或复制品500份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,就可能面临牢狱之灾。 在我的办案经历中,最容易让创业者栽跟头的就是数据合规问题。去年有家AI客服公司,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收集了大量用户通话记录,结果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被调查。记住这些关键数字:行踪轨迹50条、敏感信息500条、普通信息5000条,这些都可能成为刑事立案的起点。 AI编程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。我曾代理过一位程序员,他开发的AI代码生成工具被黑客用来制作恶意程序。最后虽然当事人没有主观恶意,但还是因为"提供侵入计算机系统工具罪"被追责。技术无罪,但用错了地方就可能引火烧身。 去年某AI绘画App就因为用户生成色情图片而惹上官司。平台方虽然辩称是用户自发行为,但法院认为其未尽到审核义务。这里要特别注意两个数字标准:传播量达300-600人次就可能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,而牟利性传播的门槛更低。 最近七部委联合发布的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再次强调了内容安全的重要性。我们处理过一起AI新闻聚合平台的案件,因为算法推荐了不当内容,差点触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。这类风险往往被创业者忽视,但后果最为严重。 作为律师,我们理解创业者的艰难。但法律不是用来限制创新的枷锁,而是保护创新的护栏。与其事后补救,不如在创业初期就做好合规设计。毕竟,没有什么商业梦想值得用自由作为代价。下期我会详细聊聊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安全创业,欢迎继续关注。一、非法经营的灰色地带
二、知识产权的边界问题
三、数据隐私的法律红线
四、技术开发的两面性
五、内容审核的底线意识
六、政治敏感性的高压线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DeFi经济模型的进化论:从粗暴撒钱到精妙博弈
- 当AI遇上区块链:一场颠覆性的金融革命正在酝酿
- 为什么我力推Venus协议上以太坊?一个DeFi老兵的思考
- 香港Web3盛会:一场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狂欢
- 8月18日加密货币市场观察:如何在这波下跌行情中把握机会?
- 深度剖析The Graph:区块链数据革命的先锋力量
- 币圈老司机手把手教你:如何在单边牛市中找准上车时机
- 企业到底该不该接受加密货币支付?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
- 矿机选购指南:JASMINER X16-P是否值得入手?
- TON生态周报:11月首周重大进展速览
- 数字人民币如何重塑香港金融版图?狄刚揭秘未来走向
- 从SATS到CHAX:比特币生态新贵崛起背后的商业博弈
- Web3.0日报 | AI巨头在华遇阻,GPT5商标申请出师不利
- Web3.0遇上AI:一场改变未来的联姻
- 市场震荡期该如何把握交易机会?老手分享实战心得
- 比特币DeFi新纪元:首个主网BID系统如何重塑BRC20生态?
- Worldcoin在智利取得突破性进展:每100人中就有1人拥有数字身份
- MOBOX回购机制重大升级:一场生态治理的华丽转身
- 比特币变盘在即?老司机教你用技术指标把握最佳买点
- 瑞波币的疯狂12天:巨鲸狂欢背后藏着哪些秘密?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