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很,现骨感遇冷丰满理实很
最近在浏览Twitter时,我看到以太坊账户抽象领域的重量级人物John Rising发布了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。说实话,这些数字让我这个老区块链从业者都感到有些意外 - ERC-4437标准的实际采用情况简直可以用"惨淡"来形容。 记得今年3月在丹佛WalletCon大会上,当ERC-4437标准意外发布时,整个圈子都沸腾了。我当时就在现场,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兴奋的氛围。大家都在畅想"智能账户"将如何改变游戏规则:摆脱繁琐的助记词、简化交易签名流程、大幅提升用户体验...可现在回头看,这些美好憧憬似乎都有些过于乐观了。 Rising通过BundleBear平台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:每月账户留存率低得可怜,仅有6.89%的用户会在使用智能账户六个月后继续留存。这让我想起早年推广区块链钱包时的情形 - 用户来了又走,留不住人始终是个痛点。 更令人担忧的是支撑整个系统的经济模型。Rising指出,作为核心基础设施的"捆绑商"(bundlers)基本上都在亏本运营。虽然偶尔会有项目方支付超额Gas费的情况,但这就像在沙漠中遇到绿洲一样罕见。 我特别关注到一个数据:平均每个智能账户仅执行了5次用户操作。这说明什么?要么是用户体验还不够好,要么是应用场景太有限。想想我们平时使用传统钱包的频率,这个差距实在太大。 当然,也有人持不同看法。Base创始人Jesse Pollak就认为新技术采用需要时间,他用了个很形象的比喻:"先是缓慢积累,然后突然爆发"。确实,区块链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案例。 Dune Analytics的数据似乎为这种乐观提供了些依据:8月份活跃智能账户数曾达到42万的峰值。但随后的连续下滑又给这份乐观蒙上了阴影 - 10月份这个数字已经跌到了14.3万。 作为一名见证过多次技术迭代的从业者,我深知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。ERC-4437面临的挑战让我想起早期的DeFi应用 - 同样经历过无人问津的阶段,后来却彻底改写了金融格局。 问题的关键在于:这是暂时的低谷,还是根本性的方向偏差?目前来看,改善用户体验和经济模型可能是当务之急。毕竟再好的技术,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终究难以获得大规模采用。美好愿景遭遇残酷现实
基础设施也难以为继
乐观派的声音
黎明前的黑暗?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美联储按下暂停键 比特币在2.7万关口上演过山车行情
- 以太坊即将突破万元大关?币圈老司机告诉你真实行情
- 香港金融科技新蓝图:让科技赋能实体经济,打造未来金融生态
- 比特币DeFi的未来:一场关于侧链的世纪大辩论
- 深夜看盘手记:比特币震荡行情中的生存之道
- 比特币生态新突破:Atomicals和ARC20如何重塑Token玩法
- 比特币生态启示录:从困境到突破的探索之旅
- 一位银行家的心声:我在虚拟银行探索Web3.0与跨境消费新机遇
- Linea主网上线:新一代Layer2的财富密码
- 区块链开发者必备神器:解密a16z押注的smlXL核心产品
- 市场观察:比特币高位震荡,我的操作策略分享
- 牛市见顶的三大信号,老韭菜的血泪经验
- 洪伟的币圈日记:午间操盘实录
- 重磅!Linea Voyager XP空投细则终于落地,教你如何赚足10倍收益
- BIP-300之后:比特币DeFi的十字路口与更多可能
- 独家揭秘:Circle酝酿明年IPO,Robinhood强势布局欧洲加密市场
- 市场陷入胶着状态 但空头格局仍未改变
- 高位震荡行情下的交易智慧:11月7日币市观察手记
- 钱包争夺战:创业者与投资人必须掌握的三大破局思维
- 当加密世界遇上双一流:L1s与L2s正在改写游戏规则
- 搜索
-